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于志强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4 10:11:43  浏览:90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关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的置疑

  内容提要: 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具有私权的属性。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而有其特殊性,以致于有些学者在不否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并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一些知识产权面临的新问题。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是对私权理论的一种错误的解读,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不会也不可能改变或者会具有双重属性。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权。“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种平衡的结果”。[1]这表明知识产权是私主体所享有的财产权,可以归入民事权利范畴。

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知识产权客体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可否认,虽然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是知识产权理论创新的大胆尝试,对于完善和发展知识产权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笔者认为,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是对知识产权权利属性的一种错误的发展和创新。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它不可能公权化。如果知识产权真的有公权的属性,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知识产权,就应该划归别的部门法调整了。

一、“知识产权公权化学说”的理论依据

在“知识产权的公权化”学说支持者日趋增多的背景下,探求这一学说的客观背景或者说理论依据,是反思这一学说合理性的基础。

(一)依据之一:知识产权的公法化趋势

由于国家干预的广泛出现,导致了公法、私法的融合以及公权、私权的权利竞合。原有的私法中由于引入某些公法条款,以至于知识产权、矿业权、水权等权利形态受到大量公法规范的规制,凸显出强烈的公权色彩。而知识产权是“公”、“私”融合过程中公权、私权的权利竞合最为明显的一项权利。[2]

私法公法化在知识产权制度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与公法的关系较为紧密。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权力的介入较为普遍和更加深入,这也是被认为私法公法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私法公法化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不能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新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应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变大而导致的社会财富不能物尽其用的问题,另外也是为了调和日益加深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不得不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法律层面上就产生了私法公法化现象。而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则抓住这一特征,认为私法公法化过程必然会带来或导致知识产权的私权公权化趋向,有的学者还认为这种趋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社会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强烈,最终知识产权中公权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依据之二:国家授予与确认

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认为,“政府角色”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授权行政机关对知识产权的具体权利客体进行形式审查和审查。[2]其实本质上知识产权受到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和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干预和限制从知识产权的产生到结束都可以见到国家公权力的影子。公权力对知识产权的干预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的确权、流转、变更等过程中都需要国家行政机关来确认。甚至知识产权的保护中也需要行政权力的强有力的干预,包含责任追究中行政责任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因社会公众的利益或其他原因而对权利人的权利范围做出的某种必要的限制。虽说其他民事权利也会受到某些限制,但都没有知识产权受到的限制范围更加广泛。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受到如此大范围和程度上的干预和限制更加容易具有公权属性。

(三)依据之三:社会公益与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认为,知识产权法是平衡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的调节器,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需要由公权适时介入进行调整。知识产权这一私权存在公权的渗透、知识产权法需要在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达成利益平衡,从这一意义上说,源于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3]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其为社会公众获得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使社会文明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层面上,如果没有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和控制,社会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会被大大限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干预和控制过多会导致保护不力,又会使权利人无法从中获利,打击其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总体上还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就是在国家公权力干预和权利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合适的中间点,即保护权利人获得合适的回报,也使得社会公众利益不受影响,这体现了公法和私法一定程度上的整合。

二、“知识产权的公权化”学说的合理性反思

对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学说赖以提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进行合理性反思,可以发现,上述支持“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的理由颇为脆弱,难以支撑这一日渐有影响的理论学说。

(一)合理的置疑:私法的公法化能否等于私权公权化?

将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起源于罗马法。乌尔比安的《学说汇编》指出: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4]但是,现代意义上对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却与罗马法时期的区别甚大。目前流行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利益说、关系说、法律说。利益说认为,公权是关于社会公益方面的各种权利,私权是关于私人利益方面的各种权利。关系说认为,公权是关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而私权则是关于公民相互之间的权利。法律说认为,公权通常是公法上所确认的权利,私权通常是私法上所确定的权利。[5]此外,还有主体说、权力服从说等等。事实上,每一种划分标准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德国学者拉伦兹作过一个贴切的比喻:“在公法与私法之间,并不能用刀子把它们精确无误地切割开,就像我们用刀子把一只苹果切成两半一样。”[6]正因为如此,公法与私法的相互渗透无疑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更加难以判断。因而,一些学者便认为,私法公法化相应地导致了私权公权化。

应当说,私法公法化首先是西方世界主导下社会思潮的变迁在法律领域的反映。[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保护私权,就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能物尽其用,由此导致许多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矛盾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一些新的理论便被提出来。私法公法化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私法公法化的实质内容就是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是以前被认为是私法领域内的被“私法自治”理念所“保护”的领域。国家对私法领域的干预一般认为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限制了私法自治;二是产生新的法律部门。比如,劳动法,经济法等。这些法律部门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法。

那么私法公法化会导致私权公权化吗?我们认为,国家公权力对知识产权的干预并不能改变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只是对知识产权的一种限制而已。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从其产生之初直至发展到今天,一直处于权利保护与限制的法律调整之中。将这种情形归结为现代法才有的“私权的公权化”,并得出知识产权也是公权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5]因此,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被限制后仍然是私权,不能也不会因为受到公权力的限制就有了公权的属性。

(二)对于公权力的干预与权利限制问题的反思

关于公权力的干预与权利限制的影响,是必须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正是“知识产权的公权化”学说出现的根本原因。

1、公权力干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其在各个环节都有公权力的存在。比如,知识产权的产生要由国家公权力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有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等等。于是乎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不能不可避免地具有公权的属性。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6年6月29日 财税[2006]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财政部门的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补助经费对地方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作用,特制定《财政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附件:

财政部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央财政对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专项补助经费(以下简称补助经费)的管理,规范补助经费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补助经费是由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门用于地方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专项补助经费。
第三条 补助经费使用范围:
1、“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表”及相关文件的印制、调查工作的布置、培训、数据的汇审验收、汇总上报等费用支出;
2、建立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数据库,所需设备的购置、软件的运行、维护等费用支出;
3、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的课题费、专家咨询费、资料费;
4、其他与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直接相关的费用支出。
第四条 补助经费由财政部按照各地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工作量和业绩考核情况,兼顾各地财力状况进行分配。
财政部对补助经费的分配采用因素分配法,主要考虑因素如下:
1、各地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的工作量;
2、各地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所需设备的配置情况,对欠发达地区予以适当倾斜;
3、各地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数据质量及分析报告编报质量;
4、各地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年度考核情况。
第五条 各省级财政机关应按照财政部规定的补助经费的用途、对象安排使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不得擅自改变和扩大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六条 各省级财政机关应及时向财政部报送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包括支出内容、数额、结余情况等,并对补助经费的使用进行分析、总结。
第七条 财政部对各地补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6月29日起施行,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沈阳市鼓励开展境外经济合作办法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鼓励开展境外经济合作办法

市政府[1997]第32号令


第一条 为了鼓励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创办境外非贸易性企业,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
第三条 市政府每年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一定额度的资金,建立市境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作为对外承包工程保函基金和支持为承包工程提供成套设备的企业。保函基金用于开具承包工程所需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
第四条 境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以低于同期贷款利率水平有偿使用。其中预付款保函应由使用单位提供担保。
第五条 使用境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须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市外经贸委、计委、经贸委、财政局组成的评估小组对其使用项目进行评估,报市政府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六条 鼓励通过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凡通过对外承包工程或设计咨询带动我市生产的成套设备出口的单位,可按不超过出口设备值1-5%的比例提取佣金或中介费。
第七条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公司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可按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实际收汇额或财税部门认定的利润指标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经商有关管理部门同意后,列入成本。
第八条 企业因承包工程或劳务合作所得的实物收入,可按当地实价折算成外汇,也可按同期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计入企业效益指标。
第九条 各有关部门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收费必须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
第十条 对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提供的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和举办境外非贸易性企业的有效信息有关部门可按规定给付信息费。
第十一条 对本职工作以外提供有效信息者,由信息使用单位区别不同情况,按下列标准支付信息费:
(一)提供对外承包工程或设计咨询项目信息的,按合同额的0.3%至0.5支付。
(二)提供劳务合作项目信息的,按中方投资额的0.5%至1%支付;
(三)提供举办境外非贸易性企业项目信息的,按中方投资额的0.5%至1%支付。
第十二条 单位所得的信息费,主要用于奖励提供信息有功人员,其余部分作为单位外经费用专项使用。
第十三条 信息费须由受益单位向市外经贸委申报,经市外经贸委确认后,方可支付。
第十四条 对提供劳务合作信息的个人,按出国劳务人员条件,优先安排其本人或亲属一人出国执行劳务,所在单位应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 对有突出贡献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市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十六条 对为境外承包工程提供成套设备、年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除按规定享受优先退税政策外,市政府每年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十七条 国外经济合作项目,实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承包责任制。具体承包办法由有经营权的公司自行制定;境外企业的承包办法由主办单位制定,经主管部门批准,报市外经贸委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在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沈阳市鼓励开展境外经济合作暂行办法》(沈政发〔1990〕91号)即行废止。



1997年11月6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